酒雄見聞錄 #10 AI 時代,語言人才不會消失
把「翻譯」升級為「協調」。重點是節奏、距離感,與可執行的下一步。
AI 讓「能溝通」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
不論是即時字幕、雙向語音翻譯,
甚至透過耳機,也能做到近乎同步的翻譯。
對多數人來說,這樣的進步確實「夠用了」。
旅遊或洽談,都能輕鬆跨過語言障礙。
但每當我看著這些工具運作,
心裡仍會想——語言的價值,
真的只在於「懂意思」而已嗎?
AI 能準確轉換文字,
卻還無法捕捉語氣裡的溫度、
或那一句話尾巴藏著的背後含意。
有些口頭禪、有些停頓、
甚至是一個用法的變化,
都能透露一個人當下的狀態與性格。
在商談會議的現場尤其明顯。
AI 翻譯的速度再快,
也無法判斷對方是在猶豫、在客氣,
還是暗示拒絕。
這些需要經驗與感覺的部分,
仍遠遠超出演算法的範圍。
所以我相信:AI 翻譯會越來越準,
但要「讀懂人」,還得靠人。
我自己在工作上,也大量使用 AI。
逐字稿、翻譯、會議摘要、資料歸納——
這些工具確實省下大量時間,
讓人更快聚焦在核心。
但若要在關鍵時刻說出
「對方能感受到理解」的一句話,
那仍然需要語感、節奏與判斷力。
從察覺到理解、從理解到回應,
那個瞬間的拿捏,
才是語言真正的深度。
為什麼還要學語言?
說實在的,語言學習這件事,
必須到達某個程度,
才能真正超越「能溝通」的層級。
那是一個從字面走向語感、
從句法走向理解的過程。
以日文為例,它是一種高語境語言。
同一個概念傳遞,使用不同用法,
透露出來的心理狀態就不一樣。
純正的母語使用者不會隨便說話,
他這樣用,必定有其意圖。
這些細微的差異,
藏著文化、習慣與性格的痕跡。
能夠讀出這些層次的人,
不只是懂語法,而是懂人。
學語言其實是在練習洞察。
你能看出「他為什麼這樣說」,
也能理解「他為什麼不那樣說」。
那樣的判斷力,
遠比背單字或修飾句型更難。
因為那是從理解對方的立場,
到預測他的反應。
我一直覺得,日本人厲害的地方在於「共通感」。
哪怕方言各異,
大家仍能透過語氣與語尾,
讀懂那句話的潛台詞。
那是一種文化共識,也是一種默契。
能理解這些的人,
通常具備極高的語境敏感度。
而這種敏感度,
正是 AI 難以模仿的人性部分。
要達到這樣的層次,環境很關鍵。
如果孩子在學校上雙語課,
回家卻只說母語,
那樣的語言訓練多半停在「課堂模式」。
他能回答、能考試,卻無法內化。
因為他隨時能切回熟悉的語言,
就不會真正面對不擅長的那一面。
當有逃避的空間,學習就難以深化。
所以環境的價值在於——讓你無法逃避。
你必須使用、必須錯、也必須修正。
語言在那樣的壓力下,
才會真的進入身體。
我自己學日文時,沒能去日本留學,
但我讓自己盡可能活在「想像的日本」。
聽廣播、看電視、讀雜誌、模仿語氣,
把生活空間變成語言的實驗場。
我慶幸自己有那段專注的時間,
讓我找到突破的時刻。
從「學語言」變成「用語言生活」,
語言開始自動推著我往前走。
語言能帶你走多遠,
取決於你願意讓它滲入多深。
當你學到能理解語氣的重量、
能捕捉沉默的含義,
那才是真正的理解。
而這種理解力,
就是未來語言人才最珍貴的資產。
怎樣培育未來的語言人才
既然語言學習的目標,不再只是「能溝通就好」,
那麼我們要培養的,也不應只是翻譯者,而是理解者。
能理解文化、察覺語氣的細微變化、
能分辨同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下的意圖——
這才是未來的語言人才。
而要達到這個層級,第一步是建立「洞察力」。
要有意識地去觀察:
這個用法與那個用法到底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他會選擇這樣說?
這些看似微小的差別,
其實就是文化的邊界,也是理解的起點。
但光有洞察還不夠,
還要有「研究的心」。
願意查資料、問當地人、嘗試各種表達方式,
把語言當成一個活的系統去探索。
這兩種態度——洞察與研究——
在目前台灣的語言教育裡幾乎沒有被強調。
我們學的是文法與背誦,
卻很少被引導去「感覺」與「思考」。
我並不覺得需要一套制式化的 SOP 來教這些。
反而要有人能引導學習者,
讓他對語言本身產生興趣。
當他開始覺得「察覺差異」是一件有趣的事,
那學習就會自動發酵。
不再被課堂時數或程度分級限制,
而是變成一種生活習慣。
無論在哪個地方、遇到誰說話,
都能開啟觀察模式,
從中獲得樂趣。
這樣的樂趣,就是最強的動力。
所以語言教育的關鍵,
應該是如何設計出「讓人喜歡觀察與使用」的環境。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能用外語成功表達、
並被理解時,那種成就感,
會成為他繼續前進的燃料。
我以前在教學時,也常這樣設計。
不同程度的學生,不必被分開。
反而應該共學,
讓先學的人帶後學的人,
彼此透過提問與糾正,一起進步。
這樣的學習環境,
比任何課本都真實,也更有效。
如果有一天我能再開一門日語課,
我會想打造這樣的空間:
不強調程度,而強調觀察與互動。
不追求背誦,而追求理解。
讓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文化的探勘。
這樣的語言人才,
不需要昂貴的課程,也不靠標準答案。
他靠的是「洞察」與「好奇」。
當你學會從語言中看見文化、
從差異中感受到人味,
那你已經超越了語言本身,
成為真正的橋樑。
我正在思考,如何利用一週時間,
到日本做短居式旅行,
透過執行週間任務,找到學習語言的興趣。
一週短居任務的前提:用生活取代課本
在開始之前,先要明白這個任務的前提——
我們不是一般「旅行」,而是在「短居」。
所謂的短居,不是每天換地方、換風景,
而是選一個地方,住上至少一週,
每天走同樣的路,去同樣的店,見同樣的人。
這樣的重複,正是刻意創造「生活感」的過程。
因為只有當你每天都經過同一條街、
在同一間店點餐、
與同一位老闆對話,
你才會開始被這個城市「認得」。
那時候,你不再只是訪客,
而是這裡的一個人。
這個計畫的核心,不在於增加體驗數量,
而在於創造「重複的相遇」。
當你開始被記住,對話就會自然變多;
從打招呼、到自我介紹、
到可以聊聊你為什麼來、
甚至聊到彼此的人生故事——
那才是真正的語言學習。
在這樣的生活裡,
每一次互動都可能是任務。
你可以主動去問:「這間店開了多久?」
或「為什麼會選這裡開店?」
當你越了解對方,
語言就越有溫度。
從「老闆」到「朋友」,
中間的距離,就是語感的成長曲線。
這也是這個一週任務設計的精神。
七天的任務不一定是漸進式的,
而是可以重複操作、靈活運用。
重點不是完成七件事,
而是讓語言自然滲入日常。
當你發現自己能在日常對話裡察覺細節、
能主動觀察、主動提問——
那一刻,你已經不只是學習語言,
而是開始「用語言生活」。
一週任務架構
🌱 D1–D2 建立存在感:讓人記得你
目標:在這座城裡「被看見」。
每天主動與固定的幾位店家互動,讓他們知道你是誰、為什麼在這裡。
- 任務:每天與同一間店(咖啡店、雜貨店、花店)互動一次。
- 可嘗試:固定問候語、買相同的東西、聊一句天氣。
- 觀察:對方何時開始主動開口?哪一句話讓氣氛變得輕鬆?
💬 D3–D4 開啟對話:問出故事
目標:從「打招呼」走向「對話」。
設定每天一個採訪主題,試著問出店家或在地人的小故事。
- 任務:每天訪問一位老闆或員工,問出「這間店的起點」。
- 問題範例:
– 這家店開多久了?
– 為什麼選擇這裡?
– 這家店的特色是什麼?
- 觀察:當話題變深時,對方的語氣或表情有什麼改變?
🙋♂️ D5–D6 自我揭露:讓對方理解你
目標:學會「被理解」。
這兩天要練的是自我介紹與分享動機。
你不只是觀察者,而是交流的對象。
- 任務:用簡短的日文(30 秒~1 分鐘)介紹自己與目的。
說明「我來自哪裡」「為什麼來這裡」「我想學什麼」。
- 可準備一份小小的「見面禮」,增加記憶點。
- 觀察:對方的反應如何?有沒有哪一句讓他更想聊?
🤝 D7 關係深化:讓對方主動開口
目標:試著「被問問題」。
讓對方對你產生興趣,主動想了解你。
這代表你已經進入了「雙向互動」。
- 任務:與其中一位熟悉的店主或常客深聊一題。
可以是「你為什麼喜歡這個城市?」
也可以是「最近覺得最難忘的事」。
- 觀察:在談話中,你能不能自然插入自己的想法?
- 回顧:今天有沒有哪一刻,你覺得自己被真正理解?
🪞 回顧(可在旅程最後)
把這七天的對話、觀察與心得整理成一篇短文。
主題不限,可以是「我與這座城的第一次對話」、
或「那句ありがとう背後的溫度」。
這份紀錄就是你的「生活語感筆記」。
它不只是一週的練習,
更是一種新的語言學習方式。
語言的價值,不在「能翻譯多少」,
而在「能連結多深」。
未來的語言人才,不是工具的替代品,
而是理解的設計師。
AI 能幫你跨越語言,
但唯有人,能跨越心。
感謝你看到這裡。
願這些文字,在你某個不經意的時刻,也能成為一點微光。
—— 酒雄
日本深度微旅策展人・清酒推廣者・本事選酒策略長・旅遊作家
各種網站及 SNS 連結:
👉 linktr.ee/sakehero
📭 電子報說明與退訂
本信件為《酒雄見聞錄》電子報寄送。
若你希望停止接收,請點下方解除訂閱的連結。
若這封信是由朋友轉寄給你,
也可以在這訂閱,目前免費:) 👉 立即訂閱《酒雄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