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雄見聞錄 #08 我們與真相的距離
我們以為理解的世界
有時候,我們以為理解的世界,其實只是暫時的。
歷史如此,真實亦然。
最近看到新聞,日本高中教科書上改寫了卑彌呼的所在地——
從「九州」變成「可能在關西」。
那一瞬間,我愣了一下。
因為我們以前學的歷史,是以九州為起點的。
那裡是我們印象中「日本最早的地方」,
不管是歷史還是神話,許多故事都從那裡展開。
🏔 九州的印象與記憶
我們從小接觸的許多神話——
天孫降臨、高千穗峽、天之岩戶——
都以九州為舞台。
於是我們自然會覺得,日本文化的源頭、
甚至後來大和民族的發展,
都是從那片土地起步的。
走在九州的土地上,總覺得那裡的山與風裡,
還留著神話的餘韻。
若延伸那樣的印象,
「日本最初的國家也在九州」似乎理所當然。
🏺 考古的新證據:纒向遺跡與關西說
但新的考古結果,正在改變這種理解。
奈良縣桜井市的纒向遺跡出土了3世紀的大型建築與古墳,
讓許多學者認為:
最早具備統治形態的「國家」,其實可能誕生於關西地區。
那裡的遺構與後來的大和政權有明顯的延續關係,
讓歷史線索接得更順。
當然,九州的那枚「漢委奴國王金印」仍無法忽視。
它證明當時九州與中國有外交往來,
但那未必代表統一政權就在那裡。
或許那個時代的「倭」還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而是分布在不同地區、彼此交流的勢力群體。
九州可能是與外國往來的窗口,
而內陸的關西,則逐漸孕育出整合列國的力量。
這樣看來,歷史不是被推翻,而是被看得更立體了。
🍵 千利休與「真實的另一種面貌」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故事——千利休。
我們長久以來都相信,他因得罪豐臣秀吉,被迫切腹自盡。
那個故事讓茶道多了一層悲劇的光。
然而近年的研究卻指出,
他或許並非以切腹結束生命,
甚至可能被流放、被軟禁。
這些新的考證並不一定推翻舊說,
而是提醒我們:
「真實」往往只是能被理解的階段。
🌕 理解與「親眼所見」的距離
而所謂「理解」,也不必總得親眼看見。
我們沒真正看過外太空,
卻能相信月球上沒有生命。
很多事並非得親眼所見才能被相信,
有時我們只是根據當下的知識,
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而已。
重要的不是「看見」,而是「願意修正」。
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講錯並不丟臉,
但知道錯了卻不願意改正,那才需要反省。
學問的道路本該是謙卑的,不是爭誰更正確,
而是隨著新的證據,讓自己的理解更接近真實。
📖 歷史會改變,我們也該如此
其實歷史本身,也會改變。
因為歷史是人類寫下的,是學問的產物。
隨著新的研究、不同立場、不同時代的眼光,
我們所說的「歷史」也在不斷被重寫。
當然,過去真實發生的事情或許只有一個,
但我們能不能真正靠近那個「真實」?
其實並不容易。
畢竟我們不是那個時代的人,也無法親臨現場。
就算看見了,也可能因為角度與立場不同,
而理解成不一樣的世界。
追求真相並不是錯,
只是那是一條困難的路。
所以我們才更需要保留彈性、想像的空間,
以及「容錯」的餘地。
不然,我們就會變得剛愎自用、頑固不化,
失去接受新觀點的能力。
理解歷史,也是一種練習謙虛的過程。
因為歷史會變,
而我們,也應該願意跟著變。
🏺 想親眼看看「歷史變動的現場」嗎?
那就去奈良的**纒向遺跡(まきむくいせき)**走走吧。
它位於奈良縣桜井市北部,從JR桜井線「巻向站」步行約10分鐘即可到達。
那裡出土了3世紀的大型建築、水路與祭祀遺構,
被視為卑彌呼政權——也就是「邪馬台國」——的有力候補地。
遺跡範圍廣達約2公里,周邊分布著箸墓古墳、纒向石塚古墳等早期古墳。
現地寧靜開闊,遠望三輪山,
是適合邊散步、邊思考歷史的一片風景。
📍 纒向遺跡(奈良県桜井市)
🏛️ 想了解更多:可參觀「桜井市立埋藏文化財センター」,
展示最新的出土文物與考古報告。
感謝你看到這裡。
願這些文字,在你某個不經意的時刻,也能成為一點微光。
—— 酒雄
日本深度微旅策展人・清酒推廣者・本事選酒策略長・旅遊作家
各種網站及 SNS 連結:
👉 linktr.ee/sakehero
📭 電子報說明與退訂
本信件為《酒雄見聞錄》電子報寄送。
若你希望停止接收,請點下方解除訂閱的連結。
若這封信是由朋友轉寄給你,
也可以在這訂閱,目前免費:) 👉 立即訂閱《酒雄見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