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雄見聞錄》#07 台灣就是台灣。


酒雄見聞錄 #07

「台灣就是台灣。」

川普的這句話,幾個字而已,卻在全世界引起漣漪。

撇開政治立場不談,這句話其實揭開了一個更深的問題:
你認為自己是誰?
一個人最根本的力量,往往就藏在這個回答裡。


同樣披上袈裟,有人看起來還是凡塵俗子;
有人卻已經像個真正的和尚。
差別在哪裡?
差在認同,差在意識保持。

有的人做什麼事,都像在「扮演」;
有的人做起來,就「是」那個角色本身。
這不是經驗的問題,而是認同的問題。
你信不信自己就是那個人,決定了你能不能活成那個樣子。


想像訓練的重要性

但光有認同還不夠,還需要一種「想像訓練」。

當你想成為某種人,
不妨先去想像——那個身份的自己,會怎麼說話、怎麼走路、怎麼應對世界。
一步步地拆解:這樣的身份有哪些必然的行為?哪些氣場與習慣?
然後開始在腦中練習「上身」。

這不是假裝,而是一種預演現實
當你越能在腦中清楚地看見那個自己,
現實中的行動就越能自然貼合。

所以有些人第一天就能游刃有餘,
不是因為他天生老練,
而是他早就想像過無數次,自己會怎麼成為這樣的人。


以前的日本老師傅,傳承技藝時從不多言。
他不會教你,也不會告訴你該怎麼做。
只是讓你在一旁看,在最小的距離裡觀察、體會、偷學。

那個「偷」,其實是一種洞察的修行
靠近、模擬、揣摩,
直到哪一天,師傅突然說:「你上吧。」
那一刻如果你做不來,
沒有人會責備,因為答案已經揭曉——
你還沒準備好。

也正因如此,這種學習方式才深刻。
不是模仿外形,而是讓技藝滲進意識
透過想像、觀察、內化,
一口氣逼近那個「應該是的自己」。
難,但極有意義。


守破離的智慧

這也讓我想到日本職人精神裡的一句話——守破離

先是「守」,遵守基本的型。
不質疑、不取巧,先學會規矩、踏實吸收。

然後是「破」,
當理解夠深,就該嘗試打破框架,
去突破前輩留下的形,找到屬於自己的氣。

最後是「離」,
那並不只是脫離師門或自立流派,
而是連「流派」的概念也能放下
當你能將規則、方法、技術都內化於心,
便無須再被形制束縛。

那是一種歸於無的境界——
不受制於形,也不再依賴框架,
反而能以新的眼光重新定義一切。
此時的「離」,
是一種自由的開始,
是一種創造的根。


我們有定義台灣人的權利

而講到「認同」,我最後還是想回到台灣。

台灣,不僅僅是一塊土地,也不只是行政上的國家。
它是一群共享語言、記憶與情感的人。
我們之所以是台灣人,
不是因為誰允許我們成為,
而是因為我們願意這樣定義自己。

以前我教日文時,學生常指出:「日本人會這樣說。」
他們的意思是,那樣的表達雖與語法不同,但因為出自日本人之口,
它就具有「正當性」。
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呼吸,
只要是活著的人,就有權利詮釋自己的語言。

所以我始終記得大學恩師對我說過的話:
「要說最美的日語。
因為唯有最美的日語,
才能讓日本人無話可說,只能認同你。」

同樣的道理,
當我們自認是台灣人,
那份自信與驕傲,本身就是最強的定義。
我們不需要因為別人怎麼看待台灣而動搖,
更不需因為某個人的失誤,就覺得丟臉。

我們每個人的表現,
都能讓世界重新理解『台灣人』這三個字的份量。

這份意識,正是我們的認同,也是我們的力量。


感謝你看到這裡。
願這些文字,在你某個不經意的時刻,也能成為一點微光。

—— 酒雄
日本深度微旅策展人・清酒推廣者・本事選酒策略長・旅遊作家

各種網站及 SNS 連結:
👉 linktr.ee/sakehero

📭 電子報說明與退訂

本信件為《酒雄見聞錄》電子報寄送。
若你希望停止接收,請點下方解除訂閱的連結。
若這封信是由朋友轉寄給你,
也可以在這訂閱,目前免費:) 👉 立即訂閱《酒雄見聞錄》

113 Cherry St #92768, Seattle, WA 98104-2205
Unsubscribe · Preferences